未來能源消耗趨勢如何提升變電站自動化前景?
隨著未來對傳統(tǒng)能源的依賴性下降,預計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性將上升,從而刺激了對電氣化的高度需求。隨著配電能源網絡迅速取代傳統(tǒng)的公用事業(yè)模式,數字化轉型是確保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未來變電站自動化的發(fā)展前景廣闊。
隨著爭奪高效和可再生能源來源的電力和電力需求,行業(yè)巨頭有望利用三個突出的方法來簡化配電能力:加速碳中和交付;增強虛擬現實能力努力實現民主;以及分散的商業(yè)模式。
雖然自21世紀初以來,能源轉型一直占據著分析討論的主導地位,但最近的冠狀病毒大流行危機提供了巨大的機會,使這一轉型比預期更早地成為現實。因此,結合SCADA系統(tǒng)來監(jiān)督和調節(jié)能源流以防止浪費,已經獲得了一個加速的步伐。
著名的市場研究公司Future Market Insights預測,變電站自動化的部署預計將依托于公用事業(yè)、石油和天然氣、交通和發(fā)電行業(yè)不斷增長的效率需求,預計到2031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超過5%。
無碳電力輸送如何幫助變電站自動化?
隨著全球碳排放減速計劃的實施,變電站自動化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能源的生產和使用幾乎占了四分之三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能源供應商正在結合優(yōu)化、電氣化和低碳化三大重要戰(zhàn)略,導致自動化能源優(yōu)化系統(tǒng)的部署增加。
當前由大流行病危機所帶來的低碳化趨勢,是整個商業(yè)和工業(yè)空間能源消耗大幅減少的結果。主要供應商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例如,Xcel能源公司在2019年實現了整體碳排放水平降低12%,連續(xù)兩年向其終端用戶提供100%無碳電力。
此外,基于氫氣的發(fā)電和部署的發(fā)展正在經歷一個大的上升。據國際能源署介紹,近年來,人們對電解氫的興趣日益濃厚,推動了多個示范項目的發(fā)展。如果將目前所有的氫氣產量生產出來,將產生3600TWh的電力需求。如此龐大的輸出量自然會增加對高效部署監(jiān)控解決方案的需求,為變電站自動化解決方案的普及鋪平道路。
虛擬電廠(VPP)成為當務之急
隨著配電需求的擴大,高度復雜的自動化和分析對于管理一個由多種能源驅動的系統(tǒng)是必不可少的。預測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部署已經在整個配電網中變得司空見慣。在所有的發(fā)展中,最令人感慨的是虛擬電廠的發(fā)展,比如蘇格蘭內赫布里底島的Eigg。同樣,來自德國科隆的Next Kraftwerke公司在歐洲7個國家經營著一座虛擬發(fā)電廠。
另外,ABB針對可再生能源和虛擬電廠的Symphony Plus解決方案也在配電領域掀起了一股風暴,提供了能夠實現電廠全面自動化的新一代控制系統(tǒng)。隨著嚴格的電網規(guī)范的實施,Symphony Plus平臺提供了其SD I/O硬件和SPC700控制器。它提供有功和無功功率控制以及一致的電壓輸入。
在類似的平面上,西門子提供EnergyIP DEMS需求響應和虛擬電廠系統(tǒng),提供聚合和能源管理系統(tǒng),以確保低成本地整合可再生能源,同時避免電網延伸。利用智能算法,控制系統(tǒng)可以為可轉向電廠生成單獨的時間表,實現需求和供應之間的聯動。這樣的突飛猛進,正在拓寬變電站自動化的部署前景。
民主經營模式拼吉利
可再生能源的迅速部署正在推動現有電力分配安排的迅速分散化和民主化,因為集中式的能源分配正在導致電力供應的嚴重不平等,而既有的大企業(yè)集團則依賴壟斷傾向。因此,分布式能源網絡應運而生,由初級能源消費者管理獨立的能源組合。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預測,到2020年,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連接將達到120億臺設備,其中近50%部署在聯網的家庭層面。據其介紹,這種家庭設備可以提供超越家庭舒適度的服務,幫助優(yōu)化本地電網,使能源消費者能夠做出更加明智和精細的消費決策。
隨著未來的能源和電力分配方式將采用分散式模式,每個組織都將有望能夠實時存儲、生產和銷售能源。這很可能會刺激未來對同樣必要的物聯網設備的投資。因此,變電站自動化銷售也將擴大。
未來的增長前景令人激動不已
在眾多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下,全球公用事業(yè)行業(yè)的資本成本不斷上升,關鍵企業(yè)將需要擁抱創(chuàng)新和轉型。支持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儲能和配電的舉措將出現相當大的傾斜。由于這些較大的發(fā)展,大量的收入可能會被用于利用自動化和其他技術進步。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慣性增加,人們認為可再生能源消費的統(tǒng)一進展將成為必然。然而,不同國家的納入和執(zhí)行能力不同,預計將使這一過渡產生偏差。因此,部署一個標準化的系統(tǒng)至關重要,為此正在取得重大進展,包括部署一個分散的配電系統(tǒng)。這促使人們加強變電站自動化舉措。
來源:賢集網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yè)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出處。